仁义之迹

西晋郭象用语。出自《庄子·在宥注》:“夫黄帝非为仁义也,直与物冥,仁义之‘迹’自见,‘迹’自见则后世之心必自殉之,是亦黄帝之‘迹’使物撄也。”所谓“冥”,是无分别的境界,“迹”指外部表现,郭象认为万物自生,独化于“玄冥”之境,人只有“与物冥而循大变”(《庄子·逍遥游注》),才能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黄帝、尧、舜等圣王“诚能绝圣弃知,而反‘冥’物相”、“直与物冥”。于是仁义之“迹”便自然而然表现出来。如果“圣人”主观上有意要表现“仁义”,那么“圣迹既彰,则仁义不真,而礼乐离性,徒得形表而已矣”(同上)。郭象从玄学家的角度,否定儒家所宣扬的仁义道德的教条(“名迹”)。由此主张“仁义发中,而还任本怀,则志得矣”(《庄子·缮性注》),要顺乎自然,非有所为地表现“仁义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