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

汉魏时期文人雅士的游谈风尚。《后汉书·儒林传》: 本初元年(东汉质帝年号)“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王充《论衡·自纪》:“浮华虚伪之语。”浮华之风,流行于汉末士族豪门子弟,原本是用来对抗宦官专权的手段。尔后,影响及于学术,学者不专心于经文章句,而喜欢游谈。从而兴起朋党浮华之风。有所谓“三君”(窦武、刘淑、陈蕃)、八俊(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寓),以及“八顾”、“八及”、“八厨”等之称。至曹魏时,此风仍然流行。魏明帝时,又有四聪、八达、三豫之流。如夏侯玄、诸葛诞、邓、何晏、李胜、丁谧等。侍中董昭曾上疏曰:“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合党连群,互相褒叹。”(《三国志·魏书·董昭传》)由是天下之士乃以朋党浮华逐名。由于朋党浮华左右选举,直接影响曹魏的用人制度和政权的巩固,历代魏帝无不深嫉浮华。太和四年(230),魏明帝曾诏曰:“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并“斥免诸葛诞、邓等”(《三国志·魏书·董昭传》)人。但浮华中之夏侯玄、何晏等人为正始名士的领袖,也是正始玄学的发端者。反映出浮华之士的浮谈风尚与魏晋玄学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