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用语。道家认为“无”是万物的根本或本源,宇宙万物是“无”和“有”的统一。《淮南子》由此论述了美和艺术的产生和特点:“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矣”。认为“有生于无,实出于虚”(《原道训》)。无形无声的道是美和艺术的根源,由道产生出来的美是最高境界的自然之美,它是诉之人们感觉器官的物质对象,无限丰富而又不可穷尽。从审美角度来说,“视于无形,则得其所见矣;听于无声,则得其所闻矣”,“听有音之音者聋,听无音之音者聪,不聋不聪,与神明通”(《说林训》)。美是属于感觉范围而又超出于感觉的东西。审美活动离开“形”和“声”无法进行,滞留在对“形”和“声”的感知阶段,只能引起感官的快感;通过具体的“形”和“声”的物质媒介引起内心的体验,做到“不聋不聪,与神明通”,才能达到美的意境。因而美既是有形有声的,又是无形无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