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

(意大利文gotico,法文gothique——哥特式)西欧艺术(主要是建筑和造型艺术)史上的一种艺术风格,产生于十七世纪中叶法国北部,最终形成于十八世纪。这个名称来自哥特族,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史家(乔尔乔·瓦札里等人)错误地把哥特式艺术的产生同哥特族联系起来,似乎哥特式艺术就是野蛮的艺术。哥特式艺术的社会基础和内容是非常复杂和矛盾的。哥特式艺术反映了封建主义最高发展时期和封建主义瓦解开始时期的社会关系。它既反映了封建主、神职人员、骑士阶层的世界观,也反映了平民的世界观。往往是在几个世纪的过程中才建立起来的哥特式大教堂,刻画了封建主义的几乎整个时代的各个阶层和阶级的长期斗争史。
哥特式艺术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早期阶段、高级阶段和晚期阶段。这三个阶段标志着哥特式艺术的产生、高度繁荣和衰落。
哥特式艺术在教堂建筑(首先是在大教堂的建筑)中达到了最大的发展,这是因为教堂在封建社会的精神生活中有巨大的影响。例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沙特尔大教堂、利姆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德国的科伦大教堂,就是举世闻名的哥特式大教堂。这些大教堂最鲜明、最完美地表现了哥特式风格的显著特点:宏伟性(利姆斯大教堂的中央长形堂就长达138米,高达38米),明显地表现出来的建筑物垂直结构,所有的建筑形式,首先是尖形拱门,一律急遽地往上冲向天空。
哥特式风格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就是把建筑同附属于建筑的雕塑,绘画和装饰艺术综合于一体。大教堂的墙壁上都镶挂上了塑像和其他雕塑装饰(单单一个利姆斯大教堂就有2, 300个塑像)。哥特式塑像的特色是:不合乎自然地延伸比例,着重刻画人物的表情(见表达力条),深刻地表现崇高精神境界的面容和动作。
哥特式艺术不仅反映了几乎是整个中世纪时代人们的宗教生活的多种多样的和复杂的内容,而且反映了人们的世俗生活的多种多样的和复杂的内容。哥特式风格的最完美的作品——大教堂,不仅用来举行祈祷仪式,而且也有非宗教的用途:用于社会集会、过节和演戏。在哥特式大教堂的壁画和其他装饰物中,既有包括旧约和新约的思想和形象综合体,也有普通人的简单生活场景。
除了广泛使用多神教的遗产,首先是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外,在哥特式艺术中占有重大位置的是中世纪的象征手法。整个说来,哥特式风格的特色就是寓意性和神秘性,但是同时,哥特式风格的作品的大部分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特征。
对于艺术史来说,哥特式艺术的意义是伟大的。在欧洲艺术的发展中,与以前的时代——罗马式艺术相比,哥特式艺术是一个新的、进步的时代。它丰富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艺术;没有哥特式艺术,就不可能有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虽然后者是在同哥特式艺术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基本上为统治的剥削阶级所利用的哥特式艺术,是创造了无数极美好的艺术作品的广大人民群众、无名匠师的创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