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无贵贱

战国庄子用语。一种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和行为评价原则。《庄子·秋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贵”,对善的美称;“贱”,对恶的(负)鄙称。认为从“道”的观点来看,事物“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没有相对的稳定性,其变化的时、空性是不可把握的。人的行为也无确定的善恶、贵贱的价值意义,“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秋水》)。进而指出:“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大宗师》)主张放弃对行为的善恶评价,达到不辨善恶、贵贱的“道”的境界,陷入了相对主义。但认为道德评价因受时俗不同而异,反对善恶、贵贱价值判断上的独断论,则有一定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