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倡导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心态。语出《老子·十六章》。为了获得“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也就是进入“道”的境界,老子认为主体必须要有“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忘掉周围的一切,也忘掉自身存在,这样就可与物同化,而完全顺应自然规律。为此,老子又提出“涤除玄览”。要求审美主体必须排除一切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内心虚静,方能洞察宇宙,览知万物。老子关于虚静的论述,对后世影响极大。《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管子·心术上》:“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虚者,无藏也。”《荀子·解蔽》:“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虚静”的审美心态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