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用语。① 指万物的普遍本质。《老子·三十九章》:“万物得一以生。”这里的“一”指“道”,《老子》以“道”为万物的普遍本质。韩非也认为:“道无双,故曰一。”(《韩非子·扬权》)《淮南子·诠言训》:“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北宋张载以“气”为万物的普遍本质,故以“一”指“气”。《正蒙·诚明》:“湛一,气之本。”《正蒙·太和》:“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② 指宇宙开初的混沌未分者。《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西汉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一》:“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列子·天瑞》:“一者,形变之始也。”③ 指同一、统一。与多(异)、二(两)相对。《庄子·齐物论》:“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把天地万物都看成是同一的、无差别的。《吕氏春秋·大乐》:“一也者制令,两也者从听”,“知一则明,明两则狂”。把“一”与“两”对立,主张舍两法一。《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认为天地万物都可用阴阳的对立统一来概括。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无二》:“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主一去二,认为阴阳不构成矛盾。北宋张载《正蒙·参两》:“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 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 推行于一)。”《正蒙·太和》:“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明确提出了对立统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