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性

中国哲学史用语。指充分发挥自己以及人物之本性。《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认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最为重要,以此为基础,才能进而发挥他人和万物的本性。以后哲学家多发挥《中庸》之义,对“尽性”作了不同解释。东汉郑玄认为:“尽性者,谓顺理之使不失其所也。”(《礼记正义》)北宋张载说:“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正蒙·大心》)这里的“尽性”是指一种不依靠感性见闻的直觉的认识方法。南宋朱熹认为“尽性”即为穷尽心中之天理。《答廖子晦》:“夫性者,理而已矣……盖谓尽其所得乎己之理,则知天下万物之理初不外此。”明王守仁则认为“尽性”便是“致良知”。《答顾东桥书》:“学问思辨笃行之功……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心之良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