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以自然对象之美来比喻、象征君子之美德。《荀子·法行》:“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適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认为玉色柔润、有秩序、有条理等自然属性,可以象征君子仁、智、义、勇等美好的德性,故君子以玉比德。孔子已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荀子进一步阐释了君子“见大水必观焉”的理由,以及如何以大水比喻君子之德:“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荀子·宥坐》)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韩婴在《韩诗外传》、刘向在《说苑》中,对“君子比德”的命题都有所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