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荀子用语。指认识上完全透彻、无所偏蔽的境界。《荀子·解蔽》:“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荀子作为儒者,他的哲学认识论不仅接受了孔子“学知”、“思明”的思想,而且还深受稷下黄老学派的影响。“大清明”概念的提出即是如此。孔子虽然也曾讲过通过“浸润”、“肤受”般的经验之日积月累,达到“明”的境界(见《论语·颜渊》),但荀子的“大清明”显然来自《管子·内业》:“鉴于大清,视于大明。”荀子以为“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解蔽》)即是说如果“心”能保持“大清明”状态,不为外物所干扰,就可以全面认识事物而不为一隅所蔽,并能够判定是非,解决嫌疑。所谓“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理矣。”(同上)以为达于“大清明”状态也即达于圣人之道。参见“虚一而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