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才与性的关系。才指材质;性指人之本性。在先秦时孟子以人生来具有的仁、义、礼、智四端为性,故认为人性皆善,“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上》)。肯定了才与性是一致的。东汉王充认为人性有善、中、恶之分,故由不同的人性而决定各异的才质。“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高不可下,下不可高。”(《论衡·本性》)宋儒亦常谈才性,北宋程颐说:“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才则有善与不善,性则无不善”(《遗书》卷十九)。南宋朱熹以“才”为“性”的先验的能力,“人之有才者,出来做得事业也。是它性中有了,便出来做得”(《朱子语类》卷五)。“人有是性,则有是才。性既善则才亦善”(《孟子集注》)。肯定性善才亦善,与程颐之说稍异。清颜元认为:“才非他,即性之能也;气质非他,即性情才之气质也。”气质是纯善的,舍气质则无所谓性,故“性、情、才之皆善”(《存性篇》卷一)。与二程说法不同,戴震则以才为性的外在表现,“各如其性,以有形质,而秀发于心,征于貌色声曰才”(《原善》);“由成性各殊,故才质亦殊。才质者,性之所呈也”(《孟子字义疏证·才》)。才与性是相依存而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