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 

孔子提出的一种演绎类推方法和教学方法。《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论语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能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孔子教人,常常引而不发,不急于告之全部结论。孔子认为如学生不能由一隅(角)而反思(推及)三隅,就不能再教他。这一方法更明确地限于由已知到未知的同类(四隅相同)相推。孔子认为只要是同类,都可用这种类推方法相推。如孔子就常常要求学生能“闻一知二”或“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因已知之“一”与未知之“二”或“十”都属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