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道德,品德。周代统治者甚重德。《尚书·君奭》:“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尚书·召诰》:“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认为王者的道德行为是其统治的根据。春秋以后,德的涵义进一步丰富。《左传·文公元年》:“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还有“吉德”、“凶德”之分。《左传·文公十八年》:“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孔子认为:“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提倡“德治”,要求“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但在个人品德方面,他主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又区分“君子之德”和“小人之德”(《论语·颜渊》)。以后,儒家多发挥孔子之说。《孟子·尽心下》:“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又主张“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把统治者的品德看作实行统治的条件。道家反对儒家的学说,提出“失道而后德”,又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三十八章》)认为清静无为,不有意讲求德行的人才是有德。庄子也说:“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庄子·天道》)“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此外,对于德的具体涵义,各家还有不同的说法。《周礼·地官·大司徒》:“六德: 知、仁、圣、义、忠、和。”《管子·正》:“爱民无私曰德。”《鹖冠子·环流》:“所谓德者能得人者也。”《韩非子·二柄》:“庆赏之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