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孔子伦理思想的概念之一。指一种克制、好胜的道德行为。《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南宋朱熹解释说:“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论语集注》),把“克”解释为克服、克制。清初颜元不同意此说,指出“按‘克’,古训‘能也’,‘胜也’,未闻‘克去’之解;‘己’古训‘身’也,‘人之对’也,未闻‘己私’之解”(《四书正误》卷四)。清经学家江声看法与颜元相似,他说:“‘克’训‘肩’亦训‘任’,‘克己复礼’,以己肩任礼也”(《论语竢质》卷中)。今人赵纪彬取此说,释“克”为“竭尽肩力,堪胜重任之义”(《论语新探·仁礼解放》)。此外,《论语·宪问》又云: 孔子弟子原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此处“克”训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