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哲学思想、理论的统称。其特点是以理学为统治思想。理学以儒为宗兼采佛、道,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
理学开创于北宋初期。名儒孙复、胡瑗、石介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在诠释儒家经典过程中,不重章句训诂而以阐述义理为主,开启义理治经的风气,被后人称为“宋初三先生”。
宋代理学最主要的代表有“濂洛关闽”四个学派。濂即濂溪学派,以周敦颐为代表,在其《太极图·易说》中提出“自无极而太极”的命题,论述宇宙生成和万物化生的问题,认为世界是从无形的“太极”那里派生出来。洛即洛学,以程颢、程颐为代表,提出“天下只有一个理”,“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它生成一切,支配一切。故认识论上主“格物穷理”,修养论上主“存理灭欲”,人生观上主“安于义命”,强调一切依理而行,而“理者,礼之谓也”,实际上是以封建等级制原则“礼”为准绳。关即关学,在理学中是一个很特殊的学派,以张载为代表,提出“太虚即气”的命题,肯定物质的“气”是世界的本体,又进而指出气是运动变化的,运动的原因在于气有阴阳两体的相反“两端”,因气有阴阳,故任何事物都有阴阳。天地间的一切变化无非是“二端”交感作用。他说“天地变化,两端而已”。又说:“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事物是既对立又统一,“不有两则无一”。张载论“两”“一”关系,是中国古代辩证法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闽即闽学,以朱熹为代表,他深得二程(颢、颐)理学思想的精髓,总结北宋以来理学家的各派学说并融会贯通,其理学思想的核心是天理论,以理气说为中心内容,认为“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然而肯定张载“一物两体”的说法,指出“凡事无不相反相成”。在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中曾论证海陆变迁的现象,此外对日蚀、月蚀、虹、潮汐等均作出较符合于科学的理解。
与朱熹同时而互有论辩的是理学内部的心学派代表人物陆九渊。他建立以“心即理”为核心的心学体系,以“心”为万物根源的实体,颠倒心物关系,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否认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泉源,主张“发明本心”便可达到“知”。但他强调主观能动作用,主张“收拾精神,自作主张”。对旧权威和教条有所怀疑。
与理学派、心学派鼎足而立的还有以叶適和陈亮为首的永嘉学派和永康学派,被称为功利学派。他们与北宋李觏、王安石的功利思想有一定渊源关系。陈亮提出“王霸并用,义利双行”,认为仁义和功利是相辅相成的。叶適也认为“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习学记言》卷二十三)。在宇宙观上,认为“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皆一而有不同者,物之情也”(《叶適集·进卷·诗》)。与理学家“理先气后”说相对,明确指出“物之所在,道则在焉”(《习学记言》卷四十七)。
南宋理学家中还出现以“博杂”著称的,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吕学,它在学术上一方面力图调和“朱学”与“陆学”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又接受永嘉学派经世致用的思想,其与一般理学家不同之处,在于极重视对历史的研究,觉察到“国之存亡,只看下情通塞”(《杂说》),并对下层百姓的作用有所重视,“盖国之根本,全在小民,其兴其亡,不在大族,不在诸侯,不在奸雄、盗贼,止在小民之身”(《书说·召诰》)。
蒙古族贵族入主中原,改号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崇尚儒学。名儒姚枢、许衡、赵复,广集程朱之书,传授二程、朱熹之学,使黄河以北始知理学。在理学北传中最主要的人物当推许衡。在宇宙观上,他认为“天即理也”,“有理而后有物也”。又说“心与天地一般”,“心”与“理”“一以贯之”,都可“宰万物,统万事”(《鲁斋遗书·语录下》)。与许衡齐名的有吴澄,人称“南吴北许”。他主张折中朱陆,认为天地间阴阳二气“以理为之主宰”。为学重“遵德性”,“学必以德性为本”。强调“存心”、“明理”。许衡和吴澄为学少创见,皆有朱陆思想合流的倾向。在元代传播程朱理学或融合朱陆思想者外,独尊陆九渊心学的则有赵偕,他认为“万物有存亡”,但“心”是亘古长存不灭的(见《题修永斋》)。当时与理学家思想相异,不愿屈从元统治的学者,则有邓牧,他认为人世间由“定数”支配,反映出亡国逸民的悲观情绪,指责南宋末官吏的腐败,幻想出现“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的社会(《伯牙琴》)。
元代也涌现了重要的科学家郭守敬、赵友钦、朱世杰等人。在他们的科学思想中透露出无神论的观点。元末的谢应芳疾恨世俗迷信,作《辨惑编》一书,专反对鬼神迷信。史学家马端临的治史,排除神秘主义五行说,著《文献通考》,反对以象数学观点解释历史。在历史观上表现出唯物主义思想因素。宋元时期的哲学思想,特别是程朱理学,对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哲学发展有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