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律疏

即今传《唐律疏议》。唐永徽律和注释的合称。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对<贞观律》略加修定,编成《永徽律》。为了阐明其精神实质,统一诠释律文,解决执行中产生的异误,永徽三年,命长孙无忌、李𪟝等十余人参撰律疏。次年完成,诏颇于天下,与律同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律,仍为12篇(同《贞观律》篇名),500条(后传为502条)。疏,依律生文,即按律的篇名顺序,逐条遂句注解和铨释,间或举以案例,叙述其源流,阐述其涵义,补充其不足,并设置问答,辨异析疑,从而丰富了律文的内容。律疏合编并行,反映唐初统治集团对建立其法制的重视和用心。它集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至唐初立法经验和封建律学理论之大成,更加强调维护君主专制、封建伦理和宗法等级制度,成为宋、元、明、清制定和解释律文的蓝本,并对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立法产生过很大影响,被视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为我国保存至今的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和律学著作,它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