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

(27一约97),东汉著名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字仲仁,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寒门。少年好学,后游洛阳太学,师事班彪。家贫无书,常去书摊阅览,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曾教授生徒,任过郡;功曹、扬州治中等小官。后罢职居家,于戶牖墙壁各置刀笔,专心著书。“志俗人之寡恩”,作《讥俗节义》;“闵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晓其务”,作《政务》。此二书已佚。又以毕生精力,历时三十多年,写成巨著《论衡》,共三十卷,分八十五篇(现缺《招致》一篇)。他以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了当时宗教神学和各种虚妄荒诞的迷信,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元气自然论;他批判了崇古非今的历史倒退论,但又陷入了机械的命定论。在文学理论上,他注重文章的实用价值,要求文学能起“劝善惩恶”、“匡济薄俗”的作用,反对“徒弄笔墨,为美丽之观”;要求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外内表里,自相副称”,反对“雕文饰辞”,“言过其实”;认为古今文章并无高下之分,批判了贵古贱今的文学观;强调文学语言应浅显通俗,力求书面语言与口语的统一。从上述观点出发,他对汉赋的“不切实用”、“模拟因袭”、“辞藻虚美”、“文字艰深”等缺点,作了深刻的批判。王充的交论,对后代的文艺理论家颇有启发。事见《论衡·自纪》及《后汉书》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