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约前313一约前238),战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兄,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人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为祭酒,在“稷下学宫”讲学多年,韩非、李斯皆为门下弟子。后赴楚,春申君用为兰陵命,晚年废官著书而卒。著有《荀子》,现存三十二篇,其中《大略》等最后六篇,或系门人弟子所记。他从儒家立场出发,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把古代唯物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度。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否认“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指出“学不可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强调“学而知之”。但仍带有儒家传统思想的严重局限性。其文学思想重质向用,反对华而不实,要求文学为封建政权服务。其哲学散文篇幅宏大,分析透辟,层次清楚,多用比喻,辞采缤纷,以《天论》、《劝学》为代表作。另有赋和诗,今存《礼》、《知》、《云》、《蚕》、《箴》赋,末附《诡诗》,又有通俗曲词《成相》三篇。班固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汉书·艺文志》),把荀卿与屈原同列为辞赋之祖。屈原作品份无赋名,以赋名篇者始于荀卿。艺术价值虽不甚高,但他开创的赋篇问答体,却成为汉赋普遍朵用的形式。清王先谦著有《荀子集解》。《史记》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