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约前340一约前278),中国古代第一个伟大诗人。名平,战国楚人。与楚王同姓。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发布诏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甚受信任。主张任用贤才,彰明法度,富国强兵,进而统一全国。曾为怀王起草“宪令”,因上官大夫靳尚等谗毁,王怒而疏远屈原。后楚败于秦,他奉命出使齐国,归后任三闾大夫。不久又遭排斥,放逐汉北。顷襄王继位,又被放逐到江南,流浪于沅、湘一带。时楚国濒于危亡,屈原深感理想破灭,约在前278年夏历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后来,这一天便成为中国人民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汉书·艺文志》载,有赋二十五篇。《离骚》为其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也是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它以完美的艺术形式,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热烈追求进步理想和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些光辉诗句,曾鼓午了无数爱国志士。《天问》体制特异,内容和风格皆与它篇不同。诗人就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古代史事,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表现了大胆怀疑传统观念、勇于探索眞理的精神。鲁迅称它“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廖罗诗力说》)。《九章》包括《橘颂》、《哀郢》、《涉江》、《怀沙》等九篇,非一时之作,主题大致同于《离骚》。《九歌》十一首是祠神诗,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其中《国殇》是哀悼卫国英雄的挽歌,慷慨悲壮,充满爱国主义精神。《招魂》一篇,汉以来即有争议,但后世学者多认为是屈原所作。《远游》、《卜居》、《渔父》三篇,一般认为系后人伪托。屈原是中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善于驰骋想像,运用大量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和山川草木,形象地展现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写得雄奇壮丽,绚烂多彩。他善于学习民歌,发展了“比兴”手法,并在南方民歌基础上,创造了“楚辞体”,亦称“骚体”,比四言诗能包纳更丰富的内容,更利于表现诗人奔腾澎湃的激情。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很高,影响很大。李白说:“屈平辞赋悬日月”(《江上吟》)。鲁迅说:其“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汉文学史纲要》)。他的作品早已译成多种外交,是我们民族贡献给人类文化宝库的珍品。历代研究屈原的著作很多,主要有: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王夫之《楚辞通释》、蒋骥《山带阁注楚辞》、闻一多《楚辞校补》、《离骚解诘》、《天问释天》、郭沫若《屈原研究》、《屈原》赋今译》等。《史记》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