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议

中国古代法律对八种贵族、大官犯罪给予特殊宽待的制度,亦即八种贵族、大官在司法上享有的一种特权。“八议”之说,最早见于《周礼·秋官·小司寇》的“八辟”。商鞅变法,强调“刑无等级”,而秦律有“男子赐爵以上,有罪以减”(<汉旧仪》)和无爵王族子孙犯罪减刑的规定,并无“八议”之文。汉高祖八年(前199年),令郎中以上官犯罪耐以上,要请奏皇帝裁决。宣帝、平帝、光武帝先后下令扩大“请”的对象和范围。东汉末盛行八议说,但未被列入律典。曹魏新律始将“八议”入律。晋、北魏、北齐、北周至隋、唐各律均有规定。所谓八议,即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按唐律,“亲”指皇帝祖免(tǎn wèn)以上亲、太皇太后、皇太后绷麻以上亲,皇后小功以上亲;“故”指皇帝的故旧,即长期侍奉过皇帝的人;“贤”指封建统治者认为“有大德行”,能为人表率的贤人君子;“能”指“有大才业”,即能为皇帝整军旅、莅政事的“能臣”、“良辅”;“功”指对封建王朝“有大功勋”者;“贵”指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及爵一品者;“勤”指“有大勤劳”,即能谨守官职,夙夜奉公,或出使绝域,经涉艰难,勤劳卓著者;“宾”指“承先代之后”,即前朝君主的后代。这八种人犯罪,按隋律,“皆例减一等”。依唐律,除犯十恶者外,犯死,罪的,官府须先录其罪状和应议情况奏请皇帝,交有关大臣集议、议定,再奏请皇帝裁决;犯流罪以下的,例减一等论罪。宋沿唐制。辽、金、元、明、清诸律亦有八议之文,但有些不同。明、清律的八议次序略有变动(将“功”提前,将“贵”移后),并规定凡应八议者及其父祖等犯罪(除犯十恶外),均顺实封奏请皇帝取旨。奉旨审问者,仍须开列罪名及应议情况,先奏请议,议定,报皇帝裁决。但清代在实践中,又“戒治狱官勿许援用”(见清钱大昕《十驾轩养新录》)。《大清会典》中声明“八议之条,……不可为训”。雍正六年也有类此诏令。可见封建后期,皇帝为厉行集权和政治斗争的需要,已不重视亲贵的特权,八议之制也就随之逐渐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