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论阅读

叶圣陶(公元1894年——1986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早年发表文章署名叶绍钧。有《叶圣陶文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吃吃复孜孜,书我不相属。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为珠玉。其精既在我,化为血与肉,斯得读之用,书可高阁束。外此复有说,读书岂云足?尚有若干书,犹未经写录:或由理未明,或由见未熟。此虽不明书,并宜萦心目。庄云知无涯,无涯宁退缩?伟哉唯人类,探索永相续!(《读书二首》之一)
△善读未写书,不守图书馆。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知常与察复,斋下操双管。心之官则思,至理终必阐。缅怀达尔文,早岁抱宏愿。航海历诸州,动植兼究探。同中乃有异,其异何由判?又复考化石,于焉察古远。从知简趋繁,生命实一贯。煌煌进化论,厥功达翁冠。教宗神异说,一一如冰涣。裨益于人类,其量宁可算!(《读书二首》之二)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语文教学二十韵》)
△所谓透彻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本文,不宜舍本而他求。(《语文教育书简》)③公说阅读跟写作的能力差,并不指没有阅读过,没有写作过,是指以往的阅读跟写作不怎么得道,因而经常的历练多半成了白费,不能养成好习惯。(《<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序》)
△读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文言的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但是都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白话一样可以吟诵,大致与话剧演员念台词差不多,按照国语的语音,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多多用工夫,使听者移情动容。(《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略谈学习国文》)
△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第三遍,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办法之一。说有效,就是增进理解的意思。(《揣摩》)
△大多数书塾的先生都是不注重方法的,他只教学生读、读、读,作、作、作,讲解仅及字面,改笔无异自作,他们等待着一个奇迹的出现一学生自己一旦忽然贯通。奇迹自然是难得出现的,所以,在书塾里坐了多年,走出来还是一窍不通,这样的人着实不少。……多读多作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里所谓“怎样”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方面。(‘对于国文教学的基本概念》))
△阅读的方法不仅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并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在于多所比较,多所归纳、多所揣摩、多所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他的特性。惟有这样阅读,才能发掘书文的蕴蓄,没有一点含糊。也惟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错误。(《国文教学·两个基本观点》)
△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象每天吃饭吸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养料。写作是怎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这两件事没有学好,不仅影响个人,还会影响社会。说学习语文很重要,原因就在这里(《认真学习语文》)
△所谓欣赏,第一步还在透切了解整篇文章,没有一点含糊,没有一点误会。这一步做到了,然后再进一步,体会作者意念发展的途径及其辛苦经营的功力。体会而有所得,那踌躇满志,与作者完成一篇作品的时候不相上下;这就是欣赏,这就有了欣赏的能力(《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
△阅读一些文章,斟酌一些文章,都是实践。凡是能力,总要在实践中锻炼,才能增长,空谈该怎么样读,该怎么样写,都是无济于事的。(《<文章评讲〉序》)
△阅读要多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不可专等老师给讲解,也不可专等老师抄给字典辞典上的解释以及参考书上的文句。直到自己实在没法解决,才去请教老师或其它人。(《中学国文学习法》)
△一篇文章总有个中心,一部书也有个中心,作者的思想怎样从开头逐步发展,环绕着那个中心,把那个中心雕啊刻的让读者能够认识,能够感动,这非了解不可。了解了这个,你才跟作者合得拢在一块儿,你才有接受它、信从它、欣赏它、感受它、辨正它、批评它的资格。要得,这样的了解,自然得用分析的工夫。哪一部份是主要的意旨,哪一部分只是疏解,阐明,描摩,衬托,这一些又各有什么样的作用,必得条分缕析的认清楚才成。(《<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序》)
△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詠,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就作的方面说,若不在读的工夫之外再加上整饰思想语言和获得表达技能的训练,哪里会“真知”作?(《认识国文教学——(国文杂志》发刊辞》)。
△自己多多设问。文中讲的若是道理,问问是怎样的道理?用什么方法论证这个道理?文中讲的若是人物,问问是怎样的人物?用怎样的笔墨去表现这个人物?(《中学国文学习方法)
△说理的文章大概只需论理地读,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忘”,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诸如此类。(同上)
△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工夫。(《<国文教学>序》)
△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得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认真学习语文》)
△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要做一个社会主义时代的公民,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比任何时代都重要。(同上)
△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就更容易领会。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来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好的文章要多读,读到能背。一边想一边读,有好处。这好处就是自己脑子里的想法好象跟作者的想法合在一起了,自己的想法和语言运用能力就从而提高不少。长的文章可以挑出精彩的段落来多读,读到能背。读的时候不要勉强做作,要读得自然流畅。(同上)
△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文是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譬如一篇议论文,开头提出问题,然后从几个方面来说,而着重说的是某一个方面,其余几个方面只说了一点儿。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一定有道理。读的时候就得揣摩这个道理。再往细处说,第二句跟头一句是怎样连接的,第三句跟第二句又是怎样连接的,第二段跟第一段有什么关系,第三段跟第二段又有什么关系,诸如此类,都要搞清楚。(《怎样学习语文》)
△笔记不是教师向他们要的赋税,而是他们读书学习不能不写的一种记录。……笔记大概该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碎屑的摘录;一部分是完整的心得——说得堂皇一点,就是“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略读指导举隅》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