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中,一词多义是一种常见现象,要准确地解释文章中一个词的意义,必须联系上下文,甚至应顾及全篇来分折,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
例如《史记·陈涉世家》中“苟富贵,无相忘”一句里的“相”这一词,各家注本颇不一致,怎样正确理解这里的“相”呢?
首先应辨明句中的“富贵”是指“大伙富贵”或“大伙中谁富贵”,还是指“我”(陈涉)富贵。若是前者,则“相”解释为“互相”就有了前提;若是后者,则“互相”就缺少前提了,“相”就只能解作第二人称代词“你”或“你们”了。
先看原文中有关的几句话:
……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
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从中可以看出,佣者笑话中的“若”是“你”,指陈涉,而不是“大伙”或“大伙中的谁”。也只有在陈涉说“如果(我)富贵了,不会忘记你们”时,才可能有佣者的反诘:“你给人家当长工种田,怎么能富贵呢?”而陈涉深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的“燕雀”显然指佣人,鸿鹄指陈涉自己。陈涉认为佣人们不理解他的“鸿鹄之志”,这更可证明“富贵”乃指陈涉之志而非佣人之志。
再看原文中的后面一段: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辨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
从中可以看出,只有把文章开头的“无相忘”理解为“我(陈涉)不会忘记你们”、。才能和文章后面的“(陈涉)乃召见,载与俱归”·一句的主语统一起来,表现出同一个人(陈涉)思想言行性格的前后一致。突出表现陈涉少时的抱负,体现出文章的前后呼应。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顾及全篇,“相”应析为第二人称代词的“汝”为宜。“相忘”应是“忘汝”而不是“互相忘记”。
上面是依据全篇确定一个词的义项(即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个词的閥汇意义)的例子,下面再举一个依据全篇确定一个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情景意义的例子:
因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无法劝阻”,学生们怎会“无法劝阻”?(鲁迅《“友邦惊诧”论》)
句中有两个“无法劝阻”,如果不依据上下文,是无法区别它们的不同意义的,但如果我们读前文“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再读读后文:“一小部分学校赴南京请愿学生死伤确数……”我们就可以理解,前一个“无法劝阻”中的“劝阻”是“抵抗”的意思,而后一个“无法劝阻”的“劝阻”则是镇压的意思了。作者摹拟“友邦人士”的口吻,引电文中“无法劝阻”的话,正是为了揭露反动当局对内残酷镇压、对外屈膝献媚的丑恶嘴脸。因此,我们阅读文章时,应注意从题旨情境出发解词,方可挖掘出更深的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