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赏析。将两篇或两篇以上相关的散文放在一起比较阅读,鉴别它们在选材组材,表达方法以及情景处理等方面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住每篇散文各自的特点,较大地提高我们的欣赏能力。
宗璞的《西湖漫笔》集中笔墨描绘了西湖的“绿”,而朱自清在《绿》一文中也极力摹写过梅雨潭的“绿”,两篇散文尽管写作时代相去甚远,但都对“绿”这一生命的色彩热情呕歌,然而写景状物却又各有一番特色。我们试将两篇文章作一比较,
先比较二者在选材组材上的特点。两篇散文各自都抓住景物的特征“绿”来取景。朱自清将镜头始终对准一个“点”,即“梅雨潭”,而变换不同的取景角度,先取“梅雨潭”的全景,我们从“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获得一个“梅雨潭”的概貌;再取潭上涟漪、潭水的光和色等细部,深化我们获得的初步印象。宗璞写的西湖的绿,则是点与面结合;点上的取景有灵隐,苏堤和“花港观鱼”,面上顺带的有黄龙洞,屏风山和九曲十八涧。作者“移步换景”,不断变换镜头。朱自清始终以梅雨潭水本身来突出其“绿”;而宗璞写西湖的“绿”,则树木、小径、溪水、青苔,荷叶等一揽收,以青苔、荷叶为重点。
两相比较,我们从朱自清文中获取的是梅雨潭水“奇异的绿”的深刻印象,而从宗璞文中感受到西湖的绿的普遍性,无处不绿,无物不绿。
让我们再比较两文写“绿”的基本手法。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太暗了……
(《绿》)
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西湖的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
(《西湖漫笔》)
两篇文章都用了比较的手法,将不同的绿作比较,这是共同点;而不同点在于;朱自清将梅雨潭的绿和另外的风景名胜的绿作比较,抑其他地方的绿而扬梅雨潭的绿,重在突出梅雨潭的绿浓淡相宜,明暗适度;宗璞将西湖各处的绿作比较,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西湖不但无处不绿,而且具有各种各样的绿,在共性中又有不同的个性。
再就两文的意境而言,宗璞的文章无论写灵隐、苏堤,还是“花港观鱼”,虽然也用联想拓开读者的视野,但主要还是从客观的描写入手,细致地给我们刻画一幅西湖风光图;而朱自清则从主观的感觉和大胆的想象出发,将“我”与“物”融为一个整体,读他的<绿》,我们与其说因为梅雨潭的绿水而陶醉,还不如说是被作者浓烈的情感所感染。
当然,比较阅读的内容不止上述三方面,但就散文的鉴赏而言,这是主要的三方面,其它如立意构思,语言运用等也较重要,在鉴赏两篇以上相关的散文时,我们也应注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