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人物行动描写分析示例

行动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个重要手法,它通过人物在一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的行为动作的具体描绘,表现人物的思想、情绪、品格,揭示人物的性格。因此,阅读分析人物的行动描写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仅要分析人物怎么作,还应分析人物这样作的原因,由此才能把握住人物形象。
《红楼梦》第六回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眼中的守门人是“挺胸叠肚,指手画脚”。这里只有八个字,写的是这些人在守门时谈论。然而分析时,却应注意它丰富的内涵:胸脯“挺”起,是显示出其气势很足,自以为得势,由此可见荣国府声势的显赫,连守门的下人也是一副不甘人下的样子,当然这是针对在荣国府门前过往的一般行人而言的;肚子是“叠”,可见身体之肥壮,这是由优越的生活形成的,可见荣国府穷奢极欲的一班;“指手画脚”,是谈论时旁若无人的表现,可见荣国府气焰的一斑。同时,这从一个乡下老妇的眼里看出去,更是显得不可一世。所以,这里写守门人仅管只八个字,但通过他们动作形成的原因的分析,便可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心理,由此可见他们的地位、性格等等。
(二)分析小说中的行动描写,还要注意把不同人物的行动对照起来分析。如上面写了荣国府的守门人的行动,再看乡下老妇刘姥姥的行动:“掸掸衣服……溜到角门前”。刘姥姥特地来,原本是以亲戚身份进荣国府,现在仅仅见了守门的人,却如此表现!“掸掸衣服”,决不是衣服上沾满了尘土,此时需要特别整理(显然她在来时衣服早已收拾好了),而是由于见了守门人,自觉寒危,以致心情荒乱,不由自主地以此行动掩饰自己的尴尬心理;“溜到角门前”,“溜”,是因为不敢正常地进而心虚胆怯的表现:“溜”的目标又是“角门前”,更可见胆。怯之至。后来,终至“只得蹭上来问”,这是针对守门人而言,这里的动作不是“走”而是“蹭”,不仅是因为人老步慢,更重要的是自惭形秽,心虚力软,想挪步又不敢,不挪步又不行。如能把刘姥姥的行动和守门人对照分析,则豪门鹰犬的显赫和乡下妇人的畏缩,读来一目了然,给人印象极为深刻,这正是由于他们不同的地位、心理形成的。
(三)分析小说中的行动描写,还应该注意把类似的人物的行为对照起来理解。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小翠》和《婴宇》两篇小说中,写了小翠和婴宁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是非常相似的,性格都活泼天真,容貌也都美丽动人,同为狐女,同为人间少年的妻子,同样爱笑,而后来同是由爱笑到闭口不笑。照一般人看来,这两人“笑”的行动就差不多了,然而一分析她们各自的“笑”,就会清晰地辨明她们的不同。王太常的儿子“绝痴”,“乡党无与为婚”,本人仕途又不顺利。小翠为报救母之恩嫁到王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这个家庭带来幸福和欢乐。因此,她一进门就“嫣然展笑”;见丈夫痴呆也“殊欢笑,不为嫌”;为公婆所责也“傀首微笑”,为丈夫治病和为公公摆脱政敌陷害,反被公婆误解责怪,她也“坦笑不惊”、“但笑不言”、“惟惑,笑,并不一置词”。但人世的冷酷,终于使她善良的心得以醒悟:自己再美好的“笑”,也难改变公婆的态度,难改变尘世功名利禄重于人性、人情的现实。终至离家出走。而婴宁的“笑”,出自天然,出自对生活乐观的见解,出自山野无拘无束生活的熏陶。婚后丈夫的体贴、公婆的疼爱、邻里姊妹的友善,更使她感到生活的美好,更使她“笑处嫣然”,“放声大笑”,“笑极不能俯仰”。但生活的挫折,使她“矢不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这是因为她认识到人世的险恶、礼教的束缚,为了不使自己幸福生活遭到破坏,所以一改“善笑”的个性。对照二人的笑,可以看出:小翠的笑,是出于报恩,笑中有机智、有警策,笑声是她治疗丈夫、消除家庭外患、谋求家庭幸福欢乐的武器;婴宁的笑,出自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女内心无拘无束的欢乐,带有山野间丝柳、桃杏、修竹、野鸟的自然韵味。比较二人最终不笑的原因,一是对生活绝望,故奋而出走以示反抗;一是对生活仍有乐观的愿望,故强抑笑声以维系家庭的幸福。所以,象这样对照两个类似人物的相同行动分析不同特色,可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四)分析小说中的行动描写也应该注意从类似人物的不同行动描写中去理解入物形象。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写了两个爬上去了的读书人形象:周进和范进。周进在未中考之前,是“哭了又哭”,“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其追求功名之心,表现得无以复加;范进中举前虽无过激表现,但忍气吞声,在岳父肆意辱骂面前诺诺连声,终不含怒,一心赴考,也实属“不凡”,尤其是他在听到中举后的过激表现超过周进,竞至“边跑边笑”,“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喜欢疯了”。两人行动描写一对比,一哭一疯,虽有距离,但仔细分析,仍可见出他们的相同之处:追求功名之心强烈。由此更可见出封建时代科举制度给人带来的毒害。
(五)分析小说中的行动描写,更要注意人物在矛盾斗争的漩涡中的表现。这是因为斗争越尖锐,人物的思想性格就表现得越突出。如《水浒》第七十五回中,写朝庭派人招安梁山泊义军时:只见黑旋风李逵从梁上跳将下来,就萧让手里夺过诏书,扯的粉碎,……李逵正没寻人打处,劈手揪住李虞侯便打,喝道:“写来的诏书,是谁说的话?”
这里写了李逵对朝廷来梁山招安的表现。“从梁上跳将下来”,是(是因为李逵听到“招安”,便心急如火,按捺不住,“就萧让手里夺过诏书,扯的粉碎”,如此鲁莽,也不顾与山寨头领再商议,是因为李逵容不得梁山有被“招安”的任何一点想法,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商议的余地,所以行动上表现出不顾一切的倾向;至于“劈手揪住李虞侯便打”,厉声“喝”,这更是势所必然,表现出他与朝庭势不两立,对朝庭爪牙恨之入骨。读了《水浒》,提到李逵,谁会忘记他在朝庭招安时的这种行动呢?正是在关系梁山义军命运、前途的激烈斗争关头,李逵那炽热的忠于梁山之心,那造反造到底的英雄好汉气概便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其他,如鲁智深,人们会记得他拳打镇关西时的行动,如武松,人们也决不会忘记他“血溅鸳鸯楼”的举动……这些,正是我们在分析人物行动描写时,需注意分析人物在矛盾斗争漩涡中的行动表现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