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本阅读法

教科书读法之一。现行中学地理课本,既包括自然地理,又包括人文地理,是文理兼备的综合性教材。
课本是以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为指导思想,让学生了解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了解自然界为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提供的条件;了解世界各国和中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环境方面的成就和问题。通过学习,学生在掌握必要地理基础知识和用图技能的同时,应逐步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以及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献身四化的雄心壮志。
中学地理课本,共六册,约50余万字,参照下列方法进行阅读学习。
一、粗读与精读兼顾。
粗读,在阅读课本之前,先将书中各章节的黑字标题抄写在前面总目录的相应章节之后。如第十三章西南三省的黑字标题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地势、地形对气候、河流的影响;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矿产和工业;交通面貌的变化;重庆、成都和昆明、贵阳。写完全部黑字标题,等于写好一分较详细的读书提纲。从提纲可以看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高中地理》都是按总(论)、分(区)、总(结)的原则编写的;而分区分国内容,几乎都是讲地形、气候、河湖、工农业、交通及城市。熟悉提纲,不仅对中学地理知识范围和结构有总的了解,而且提纲要点又是复习各章节时回顾知识内容的线索。
精读,在逐句逐段读懂内容,在弄懂的基础上,对重要的(包括基本概念、数据、地名、地理特征、原理)在其文字下方打上红线,重要内容的中心词还须打上着重号,便于复习时引起注意。例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并且延伸到海洋,有利于海洋上湿润空气深入内地,供给大量水汽。这种地势,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还使许多大河在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的地段,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对某些教材还须作必要的批注、补充或加工,以利于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例一:在“太阳的外部结构”标题旁可批注:太阳大气层距光球愈远,大气愈稀薄,亮度愈小,但温度愈高。
例二,在读完“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能量源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之后,应补充:“为什么说地表获得太阳能量的多少主要决定于太阳高度角的大小”这一思考题。
例三:“地球的内部圈层”一节的文字叙述,可简化为以下表格。
(公里)0氧硅铝等
硅铝层
地売
岩石圈
硅镁层
莫霍面
17
上地幔固态
50地
软流层液态
铁镁硅酸盐
250
上地幔固态

1000
下地慢固态
古登堡面
2900
外核近液态
地核
铁镍为主
5000
内核固态
6371
这一表格,对地球内部三大层的分界面、各分层的厚度、名称及物质状态、各大层主要化学元素一目了然,比教材更便于识记。
二、读文与读图并重。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主要内容之一,又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工具。六本中学地理教材,共有景观照片、约图、示意图、分布图和图表等六百五十余幅,平均每册100幅图左右。读图要注意两点。一是有不少图是文字叙述的图象化,只要认真读课文,就能解答图所表示的内容。如:关于《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和温度按纬度分布的曲线图》,课文是这样叙述的:“海洋表面盐度分布的规律是: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和低纬递减。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洋表面的盐度最大……”二是有的图,课文中无现存答案,要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才能回答。如:看了《荆江一段人工裁弯工程位置示意图》,要说明为什么要修建人工裁弯取直工程,经分析后可得出三条理由:1,可加快流速,减少泥沙淤填河床;2.可缩短航程;3.少筑防洪堤坝。三、知识与原理通融。
学习地理,要记住大量地名和地理事物。但这还不够,还要知道这些地理事物的演变、分布规律及原因。从认识地理现象到认识其本质,是知识的深化过程。知识要深化,一方面是因为自然界各地理要素之间,人与地理环境之间,本身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孤立、片面地识记知识,既不持久,更无实际意义。
了解一个地方的地理特征,要用综合分析法。即:1.在什么地方? 2.有什么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3.为什么这样?例如:对<天山雪峰、林带和牧场>景观图,可作如下分析:天山位于内陆,降水稀少,但因其高大,在海拔3600米以上的地方,气温低,终年积雪不化,形成山岳冰川;雪山与林带之间,夏季凉爽,绿草如茵,适宜放牧绵羊等牲畜,实行承包责任制后,以牧户为经营单位的畜牧业有很大发展;牧场以下,地形雨增多,有成片针叶树生长。这样综合分析之后,不仅掌握了天山自然景观的特征和原因,同时也培养了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结合。
由于考虑到学习者接受能力或叙述方便等原因,编书时有意把难点分散到不同的章节。这样,某些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分割了。如,初中地理课本讲的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和西南地区的昆明准静止锋,其成因在高中地理的“锋面与天气”里才讲到。又如,地中海式气候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下的植被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利弊等内容,被分散到《世界地理》上册的“世界气候”一节和南欧、西欧概述中。学习时,必须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注意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课本的有机结合,明确前因后果,全面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
地理现象是丰富多彩的,地理区域特征又是千差万别的。学习时,善于把同类地理事物作横向比较,从中找出相似点和不同点,一来便于掌握规律,二来避免知识混淆。例如:丹麦和新西兰比较。两国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都是乳肉畜欧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丹麦地势平坦,耕地广阔,耕作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家禽饲养业发达。而新西兰山地多,畜牧业靠天然和人工草场,耕作业和家禽饲养业均不发达。比较之后,对两国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的认识也就更具体,更深刻,记忆也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