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本阅读法

教科书读法之一。中学历史课本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按年代顺序,系统地讲述历史的基础知识,介绍中外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教科书。编写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逐步树立科学的历史观点,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等崇高感情的熏陶。现行中学历史课本共六册,约六十五万字,可参照下列方法进行阅读。
一、粗读、
这是指读目录、读章节下的黑体标题和书后的年表。开始接触课本时,应首先翻一翻目录,看全书“说了些什么”,留个总的印象即可、学完一本书后,再仔细读目录,作为复习的线索,回忆的标志。根据目录,充实内容,把有关材料放到一定的编、章、节的题目下,可自如地把书由厚变薄、由薄变厚。如初读<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二编奴隶社会的目录时,只要知道下面三章的标题,知道夏、商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阶段、西周是强盛的奴隶制国家、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就行了。但在学完本编后,就要把这种抽象的了解具体化,就要用史实把目录充实起来,说得出夏朝奴隶制是怎样形成的,商朝奴隶制是怎样得到发展的,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盛表现在哪些方面,春秋奴隶社会又是怎样瓦解的。使我们的认识由“是什么”进到“为什么”,由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
读章节下的黑体标题,有助于我们了解某个历史阶段或重大事件的全貌及其纵横联系。如世界古代史第八章,孤立地看,是讲某国某方面的情况,但把六个标题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是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几个侧面,综述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整个社会状况。
历史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必须充分利用书后的纪年表和大事年表,按照时间的先后掌握历史事件和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读年表,要有目的性,或按历史阶段(如中国史的朝代)、或按事件的类别(如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侵华战争和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成专门针对某一复杂的重大事件(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等。
可只看年代,回忆有关事件:也可只看事件,回忆其发生的年代。
二、精读。
精读是在粗读的基础上,通过认真思考,弄清教材的内在联系,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并分清主次,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哪些是只需掌握大意或作一般了解的。精读可用下述方法;
1.眉批旁注。这是读懂课本的第一步。用批注来标明每段课文“讲的什么”,是原因,还是经过?是直接结果,还是深远意义?是内容,还是性质、评价?有时在一段中还可再细一点批注。如讲秦末农民战争历史意义的那段课文,就可在第一句话前标“地位”二字,在第二句话前标“作用”二字,在第三句话前标“影响”二字。
2.归纳要点。课本不是按“问题解答”的方式编写的,学生回答问题也不必按“一、二、三”的番号罗列。但人们要掌握和叙述某个材料,却总是按“第一、第二、第三”的次序展开的。要全面、准确地掌握某个历史事件,就得对它作一番分析,分解为若干要点。有了分析,才能综合;有了要点,才能条理化、明朗化。分出要点的过程,就是一个开动脑筋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分析、综合的过程,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消化和记忆。归纳要点,要注意理解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区分主次。
3.勾画符号。在阅读过程中要勾画出各种符号,区别出哪些是最重要的、必须牢记的段落、句子,哪些是次要的、只需掌握大意或作一般了解的。另外,对个别说明事物特点的关键性的字、词,可加上着重号。如“秦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的“第一”二字;“梭伦又按财产的多少,把雅典的公民分为四等”的“财产”二字,等等。
三、横读和纵读。
历史是复杂的,各种历史现象、事件之间,历史现象、事件本身的各个方面之间,都是相互影响、制约的。横读就着重在发现、把握历史现象、事件的横向的、左右的联系。如学完唐朝的历史后,就应当打破课本章节的界限,把贞观到开元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联系起来,作全面的概括的掌握,才能说明唐朝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又如近年高考中“比较英、美、法、日四国资产阶级革命或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各有什么特点?”“简略指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帝国主义爪分狂潮面前,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如何?”等题,也都是横向考查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能力的。横读要注意历史事件的同阶段性或某种共同的特征、联系,不要在一些并无任何类似、相近或相连的事件、现象之间,人为地、勉强地去联系、比较。
纵读,就是着重在发现、把握历史现象、事件的纵向的、前后的联系,即注意同类事物的继承性及其在不同阶段的变异、新特征。大而言之,应注意同一国家、地区的社会状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展变化(如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古代的封建社会有什么不同,近代中国社会在不同的阶段上又出现过哪些新的变化);小而言之,应注意某种制度(如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某个阶层的身份地位(如元、明、清三代的手工业者)、某种思想理论(如农民的平均思想)的发展变化,等等。
横向阅读和纵向阅读很难截然划分,总的来说,都是培养扩散性思维,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普遍联系的角度,从发展变化的角度,从发展变化具有阶段性特点的角度,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同具体性、特殊性统一的角度来掌握有关的知识。多“角度”地掌握了知识,就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包括回答各种“跨度”大的问题和较难的比较题。
四、仔细观察和分析各种插图。插图是课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读历史地图要特别注意它的历史特点,看有关地点(其中重要的要记住它的沿革和今地名)在历史上发上过什么事。既要同现行的地图对照观察,但又切忌把历史地图等同于现行地图来读。读其它插图也要密切结合课文的有关叙述。一般要做到能指出图名、时代、作者、内容、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等。对一些历史价值(包括艺术价值)很高的图,如《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自由引导人民》等,则需要仔细的观察、分析、欣赏。无论是读地图,还是读其它插图,都要充分发挥想象力,促成历史空间表象、历史人物和物品的表象等历史表象的形成。以减轻因历史知识的间接性特点所带来的学习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