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对言语形式所表达的直接语义以外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的方法。
句外意义是言语应用中的一种特殊的语义现象。一般情况下,语义由言语形式直接表达出来。然而,有些时候,某些言语形式并不直接表达其语义,所表述的意思是在言语形式以外,即所谓“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归于彼”。
分析理解句外意义,不能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一定的言语形式和一定的思维方式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句外意义是一种不依靠言语的词汇、语法特征直接表达的特殊语义,它是借助于所依存的语境来揭示。因此,分析特定的语境是理解句外意义的依据和先决条件。言语形式是一种信号,有提示和启迪对方思维的作用,言语形式如选择不当,就会影响对句外意义的理解,不能发出特定的句外意义,不能产生特殊的效果。所以,一定的言语形式是引发句外意义的必要条件。思维方式是引发句外意义的心理基础,只有借助于不同的思维方式,句外意义才有可能得以发出和理解。据此,可以把句外意义分为两大类:
一、相似句外意义。以相似联想为主要思维方式而产生引发,这种句外意义与其语言意义在特定的语境中构成某种相似的地方。细加区别,还可分为两种类型:
1.因语言意义与句外意义内容特点相同构成相似。这是听者在感受语义之后,由于相似联想的启示,在所处语境中找到具有相似特点的另一事物。例如:
他(指黛玉)便改口说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他问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儿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套。
这叫做‘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什么叫‘负荆请罪’。”
一句话未说了,宝玉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红楼梦·三十回》)
读者根据上文宝黛二人吵架,宝玉向黛玉赔过不是的具体语境,再加上作者对宝钗的心理描写,不难理解宝钗第一段答话的句外意义。后来,宝钗又选用一般叙述句式,致使处于同一语境却不注意她内心活动的宝玉把它当作一般的表达方式,在宝钗改用对比句式,三次反复使用成语“负荆请罪”,用以暗示宝玉曾经向黛玉赔不是的事情时,引发起宝黛二人的联想,这才听出了宝钗的言外之意,产生了“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的效果。在这场言语交际中,宝钗言语的用意,宝黛二人所听到的话外之音,便是宝钗答话的句外意义。但如果没宝黛钗三者之间的特殊关系,不是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那么,宝钗的答话,便与句外意义无关。
2.因语音相同构成相似。这是听者在感受语音时,由于词语语音形式相同(谐音)构成相似,并从语境中引发出相似的句外意义来。例如:
雾露隐芙蓉,
见莲不分明。
石阙生口中,
含碑不得语。(《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例中的“莲”与“怜”,“碑”与“悲”构成谐声相似,并从中分别引发出“爱惜”,“悲哀、伤心”的句外意义,表述出对于爱情关系不明的哀怨。
以上二例,在修辞学里称作双关格,从语境中的语义表达方式来说,是相似句外意义的一种具体应用。
二、推理句外意义。以推理联想为主要思维方式而产生引发,这种何外意义是在语境决定下,句外意义与语言意义相关,运用推理的原则,可以从语言意义推引出句外意义来,例如:
(杜见春)“呼”地一下站起来,说:“谢谢,我走了!”柯碧舟这才把眼睛睁大,赞同地说:“雨也停了。”(《磋砣岁月》)
例中,柯碧舟的话“雨也停了”与杜见春“我走了”的话题相关,因为从上文语境可知,杜见春是为了躲雨才进入柯碧舟的住房的。在这个具体语言情景中,柯碧舟答话的语言意义与“你可以走了”的句外意义构成了蕴含关系。
当然,还要说明一点,在具体语言交际中,听者的文化素养,认识水平、联想能力和语感等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对句外意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