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阅读古代文献时理解探求某些字(单音词)义的一种特殊方法。其特点是通过读音分析字(词)义,从音同音近关系,推求事物名称的由来,说明文字通假。例如《释名·释衣服》:“衣,依也,人所依以蔽寒暑也。”《说文解字·一部》:“天,颠也。”《释名·释火》:“火,化也,消化物也。”意思是说衣服称为“衣”,因为它,是人们遮挡寒暑的依靠;天称“天”,因为它在人们头顶之上;火称“火”,因为它能使万物消形变化。因声寻义的主要作用是:(1)推求语源。例如:《论语》;“改者,正也。”“政”和“正”同音,《周礼·夏官·序官注》:“政,正也,所以正不正者也。”“正”是“政”的语源。
(2)寻求本字。例如:《汉书·项籍传》:“(项梁)数使使趣齐兵俱西。”颜师古注:“趣,读曰促。”这里指明“趣”是借字,“促”是。本字。通过说明通假理解字(词)义又有三种不同的方式:1.用本字释借字,例如:《诗·小雅·斯干》:“秩秩斯干。”毛亨解释:“干,涧也。”“涧”是本字,“干”是借字。2.用借字释本字。例如:《管子·轻重丁》:“今齐西之粟,釜百泉。”注:“泉,钱也。”古代货币名原为“泉”,后来才叫“钱”。“泉”是本字,“钱”是借字。3.用本字的意义解释借字。例如:《诗·邯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毛亨解释:“隐,痛也。”查《说文》:“殷,痛也。”毛释“隐”为痛,即是以“隐”为“殷”的借字,故用“殷”的意义来解释“隐”字。运用因声寻义的方法,应该注意一个重要条件,这就是必须以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作解释,要以先秦古音为依据,要有确凿的文献作为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