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趣味

指人理解和评价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审美特点的能力。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出关于美、丑、喜、悲等等的看法,审美趣味就是表现人根据自己的这些看法对现实、对全部多种多样的审美价值所作的评价。当艺术作品成为这种评价的对象时,人们就把这种能力叫做艺术趣味。
唯心主义者认为审美趣味是天生的一种一成不变的直觉的能力,而庸俗唯物主义者认为趣味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生理上的本能。与此相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承认趣味是历史地产生的、人通过社会实践、首先通过生产建设活动而产生的一种能力。
审美趣味的特点是:它表现为对现实事物和现象、对艺术作品(深入研究现实事物和现象的结果)进行不同于理论判断的直接评价。对周围事物的直接的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喜欢或不喜欢)表明,事物和现象、艺术作品在人身上会引起怎样的审美感、审美感受,它们会使人得到怎样的审美享受(见审美享受条),然而这一评价还不可能判断该审美趣味的质量,不能说明该审美趣味的好坏。良好的审美趣味意味着有能力从真正美好的东西得到享受,意味着需要从劳动、日常生活、人的行为以及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美好的东西。
良好的审美趣味的基础和必要前提是:高度发展的审美感,以及尺度感,要善于理解形式与内容的协调,善于辨别社会现象、艺术作品的审美品格,而这要看其中包含的审美理想(见审美理想条)的性质而定。审美趣味的发展,是同人的一般文化水平紧密相连的。文化高、见识广,就能够对现实现象作出完整的、并非片面的审美评价。而这也是最充分、最完美地判断越味的必要条件,也是使趣味与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客观审美价值(见审美价值条)相符的必要条件。
由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审美意义的事物的范围扩大了,关于审美价值的观点就会改变,原先的审美标准也要重新修正。尽管判断和评价趣味带有个人情感上的独特性,这种判断和评价是同人的美学观点、政治观点和哲学观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归根到底是受人们的社会利益和全部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制约的。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哪一种审美趣味占优势,是由这个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社会实践是审美趣味的客观标准。审美趣味的客观标准的存在,证明“趣味是不容争论的”这种人人都知道的格言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趣味问题不仅可以争论,而且必须争论,因为这是养成良好趣味和纠正不良趣味的最好的社会方法,是公开批判低级趣味、通过说服教育确立新的高标准的审美趣味的方法。
共产党强烈反对给艺术作品任意作主观主义的评价,坚决驳斥某些艺术活动家在评价艺术作品方面进行垄断的无理要求。对艺术作品的正确评价必须反映党和人民的观点。
培养良好的审美趣味,与趣味的低级表现(追求外表的形式主义观点或关于艺术和生活中的“美”的各种庸俗观点)作坚决的斗争,这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重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