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相训法

古今常用的一种解释字(词)的方法。训,这里指解释字(词)义,同义相训即以同义字(词)解释字(词)义。例如:《尔雅·释言》:“增,益也。”《说文·一部》,“元,始也。”《现代汉语词典》:“诧,惊讶。”“昌:兴旺;兴盛。”同义相训在古书中有以下几种具体方式:(1)同训,即用一个字(词)去解释一个或几个同义字(词)。例如,《尔雅·释诂一》:“悠、伤、忧,思也。”(2)互训,即用义词互相注释。例如:《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说文·走部》:“走,趋也。”又“趋,走也。”(3)递训,即以乙释甲,又以丙释乙,层递而下。例如:《说文·口部》:“咙,喉也”;“喉,咽也”;“咽,嗑也”。(4)以今释古,例如:<说文》“舟,船也。”又:“卡,豆也。”(5)以通语释方言,例如《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虎‘于菟’。”《说文》:“莒,齐谓芋为莒。”阅读现代文,亦可运用上述具体方法探索和理解字(词)义,例如成语“离乡背井”就可运用“互训”的方法,将“离”和“背”互相注释,“乡”和“井”互相注释,这样理解整个成语的意思就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