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

梵文Kleśa的意译,亦译“惑”。佛教用语。佛教所说扰乱众生身心使发生迷惑、苦恼等精神状态的总称。《大智度论》卷七:“能令人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唯识述记》卷一:“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泛指与佛教宣扬的宁静、“涅槃”境界相对立的一切思想观点和精神情绪。据《俱舍论》卷十九释:处于潜在的尚未现行的烦恼,名为“随眠”,正在现实中发生作用的烦恼,名之为“缠”;亦通称为“漏”。在认识论和道德观上,“烦恼”是一切世俗欲求、情绪和思想活动的总称;在人生社会中,被认为是“苦”的直接根源;在宗教信仰上,是感生轮回报果的总因,名“诸有本”。有多种分类,主要有根本烦恼、随烦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