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谛十六行相

佛教用语。四谛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行相”指摄取认识对象所生起的表象、观念。小乘以观悟四谛之理为全部修习的内容;在观悟过程中,对四谛各自产生四个方面的理解和观念,称十六行相。据《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九及《俱舍论》卷二十六载,这十六行相是:(1)苦谛四相:“一苦、二非常、三空、四非我。”为佛教对自然环境、社会和人生现象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概括:“伤痛逼迫如荷重担,违逆圣心,故名为苦;由二缘(指诸法互为因缘,从‘所作’讲,有时能作、有时不能作;从‘属缘’讲,依靠他缘,不由自主)故,说名非常”;“违我所见,故名为空;违于我见,故名非我。”(2)集谛四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缘。”为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亦即“因缘”、“缘起”的内容。“如种子法,故名为因;能等出现(指同因出同果),故名为集;令有续起,故名为生;能有成办,故名为缘。譬如泥团轮绳水等,众缘和合,成办瓶等。”(3)灭谛四相:“一灭、二静、三妙、四离。”指断灭诸苦及其原因,达到“出世间”圣果的状态;“取蕴永尽,故名为灭;有为相息,故名为静;是善是常,故名为妙;最极安隐,故名为离”。(4)道谛四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此为超脱“苦”、“集”的世间因果达到出世“涅槃”的修习途径:“违害邪道,故名为道;违害非理,故名为如;趣涅槃宫,故名为行;能永超度,故名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