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焦循诠释《周易》的主要方法之一。“时行”一词源于《彖传》对《大有》卦基本意义的解释。如《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据宋代学者项世安认为,《大有》的上下卦分别为“乾”与“离”,六五爻位居天位得卦之中,上下五阳皆与之应,故曰应乎天而时行。焦循创立的时行,则是在旁通卦组的基础上,通过六十四卦当位失道的爻位分析,使卦爻按照元、亨、利、贞的循环转换运动,避免出现两个重复的《既济》卦。如《乾》《坤》两卦首先进行二五爻位置换成《同人》《比》两卦,即所谓的“大中”,随后由《同人》《比》两卦继之以三上爻位的置换成《革》《蹇》两卦,或者由《同人》《比》继之以初四爻位的置换成《家人》《屯》两卦,前者称“上应”,后者称“下应”。这样组合而成的《家人》《屯》《革》《蹇》四卦均被视为“元亨”。由于这四卦之间并不具备旁通的条件,因此也就违背了“一阴一阳为之道”的易学原则,所以各卦还必须寻求符合“两两相孚”的旁通卦而成为“利贞”。据此,《家人》与《解》旁通,《屯》与《鼎》旁通,《革》与《蒙》旁通,《蹇》与《睽》旁通,然后再以“大中上下应”的原则进行爻位置换,直至最后形成《既济》《咸》,或者《既济》《益》两卦,至此“元、亨、利、贞”周而复始的爻位运动才告完成。时行既深化了旁通、当位失道有关卦爻位的运动规律,又发展了《易传》中“时”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