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核

清焦循的治学方法。为学主张融会众说,反对固执一家;并指出考据之弊在于“患乎不思”,主张考据与义理并重。将当时治学方法区分为五种:(一)通核: 主以全经,贯以百氏,协其文辞,揆以道理。人之所蔽,独得其间。可以别是非,化拘滞,相授以意,各慊其衷。其弊为自师成见,亡其所宗。(二)据守: 信古最深,谓传注之言,坚确不易,不求于心,固守其说,一字句不敢议,绝浮游之空论,卫古学之遗传。其弊为跼蹐狭隘,曲为之原,守古人之言,而失古人之心。(三)校雠: 六经传注,各有师授,传写有讹,义蕴乃晦,鸠集众本,互相纠核。其弊为不求其端,任意删易,往往改者之误,失其本真。(四)摭拾: 其书已亡,间存他籍,采而聚之,如断圭碎璧,补苴成卷,虽不获全,可以窥半。其弊为功力致繁,取资甚便,不知鉴别,以赝为真。(五)丛缀: 博览广稽,随有心获,或考订一字,或辨证一言,略所共知,得未曾有,溥博渊深,不名一物。其弊为不顾全文,信此屈彼,故集义所生,非由义袭,道听途说,所宜戒也。认为:“五者兼之则相济,学者或具其一而外其余,余患其见之不广也。”(《辨学》)但五者中,“通核”是治学的主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