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戴震的认识论命题。“神明”指作为思想器官的“心”,“照”即察照、认识。意谓“神明”的理性之光,可以照察万事万物,从而使人获得对事物之理的认识。戴震继承荀子之说,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凡血气之属,皆有精爽”,而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人能进于神明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精爽”相当感觉,“神明”则相当思维:“‘心之官则思。’是思者,心之能也。精爽有蔽隔而不能通之时,及其无蔽隔,无弗通,乃以神明称之。”认为神明反映事物“如火光之照物,光小者,其照也近,所照者不谬也,所不照斯疑谬承之,不谬之谓得理;其光大者,其照也远,得理多失理少”(同上)。他强调指出,人的神明,乃是就人的思维能力本身而言。“神明者,犹然心也;非心自心而所得者藏于中之谓也。”(同上)并非在其理性思维器官之外,另有什么藏于其中的东西。认为人的“神明”,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今谓心之精爽,学以扩充之,进于神明,则于事靡不得理。”又说:“有血气,则有心知,有心知,则学以进于神明,一本然也。”(同上)戴震的“神明照物”命题,强调了主体认识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