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译读法

文言阅读法之一。即通过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的方式来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运用此法阅读文言文,要明确两个问题:一、译读的主要方式是翻译,翻译原则是什么:二、译读的全过程是怎样的(即具体怎样译读)。
译文必须“信、达、雅”,这是总的翻译原则。“信”,指译文在内容方面应该把原文的意思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能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阉割或任意增删的现象,在形式方面应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达”,指语言准确、通顺,“雅”,指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典雅、得体。“信”和“达”是最重要的。要使译文符合“信”的要求,译文必须忠于原文,尽量采用直译的方法,(参见本辞典“文言直译法”);要使译文符合“达”的要求,对于无法直译的语句,也可采用意译法(参见本辞典“文言意译法”)
译读文言文的过程有三个阶段。
一、通读阶段。通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初步领会原文的大意,了解原文涉及的知识范围,如文体,作者概况,历史背景等。通读原文不要孤立地看一个字、一个词,如果原文不太长,语言不是太艰深,可读完全篇,有时也可把一句、一段、一章、一节作为单位通读。
二、表达阶段。在这个阶段,先必须字斟句酌地阅读。如果原文有注解,应该把原文与注解对照起来读;对于没有作注解的词句,可查阅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尽量做到每个字句的解释皆有根据。然后进行书面翻译。
通假多、词性活用多、省略多、倒装多、一词多义、词义古今迥别或微异,是文言文中的比较突出的语言现象。把握住这一突出特点,是正确译读的关键。译读时,要用古代汉语的有关知识去分析字、词、句。如“张良出,要项伯”、“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其中“要”同“邀”,“倍”同“背”,弄清了这类词,理解意义就不难了。译读时应注意,对倒装的句式,翻译时应将倒装的成分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形式顺置,如“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句中“之”字是否定句中的前置宾语,翻译时应把它置于动词“许”的后面。对有省略成分的句子,翻译时应作必要的补充,书写译文时应用括号把补充的部分加以标注。
另外,译读时,要注意由于时代不同造成的文化上的差异,如名称差异、制度差异,习俗差异等。例如,“东京”这个地方,在东汉后指洛阳;五代后兼指汴州,即今河南省开封市;辽初,辽阳城亦称“东京”。又如“左徒”、“太史令”这些官职,现代没有与之相当的名称,翻译时只能直录。
精读是本阶段应运用的主要阅读方法,在这一阶段还应综合运用文言阅读法中的多种阅读法。
三、校核阶段。将译文与原文核对,先检查有无漏译的情况,再推敲难解的词语翻译是否恰当,然后将译文出声读两遍,从语感上体会译文是达到了“信、达、雅”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法口诀(三首)

通览全文,领会大意。
逐词逐句,斟酌词义。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
汉字通假,必须注意。
常用虚词,因句而异。
特殊句式。慎重处理。
字词句篇,前后联系。
忠实原文,务求直译。
引自《怎样翻译文言文》


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难解句子,前后联系。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
领会语气,句子流利。
句不离段,词不离句。
跳跃句子,补出本意。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活用,考察全句。
对对原文,务求直译。
引自《浙江教育》

古文翻译,从何做起?
先看全篇,掌握大意。
然后分段,逐句分析。
难解句子,需要留意,
联系语境,领会含义。
有些句子,经过节缩,
仔细斟酌,找出隐意。
许多称谓,古今有异,
对照现名,进行翻译。
人名地名,可以不译。
虚词解释,因句而异。
标点符号,揣摩语气。
曰冒哉叹,乎耶有疑。
者也停顿,耳矣完毕。
全篇译完,核对仔细,
句子流畅,用词达意,
无可改动,方可搁笔。
若要译好,贵在练习,
多看多译,便可熟悉。
引自《四川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