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朗读法是按文言文的固有特点,运用有声语言的有关技巧来表现对文言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理解的阅读方法。它与其它文体的朗读一样,必须遵循朗读的一般规律。它与其它文体的朗读又有所不同:要体现出文言文语言简炼,含意丰富的整体特点。
朗读文言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朗读之前,应读懂、读熟原文。文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及语法特点要了然于心,作者、作品的写作背景、主旨也要有所了解,最好能将原文对译成白话文。这是朗读前的必要的准备。在这个准备过程中,自然会字斟句酌,从而熟悉文章的语言、结构、风格,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二、文言文单音词多、省略句式多,涉及的社会文化与现代有很多不同,内容蕴含丰富。因此,节奏紧凑的朗读方式不利于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利于突出文言文的特点。朗读文言文,从整体看,应读得平稳,平稳能表现出遣词用句之妙;应读得舒缓,舒缓便于交代词句之间的关系;应读得从容,从容才宜探幽索微。
要读得平稳、舒缓、从容,其基本技巧在朗读时善于把语词拓开。拓开就是在朗读的语流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将有些语组的某些音节拉长。如:“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天,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水经注》)横线标明拓开的位置。朗读时,文言文的顿挫之处一般比白话文多。词语拓开的位置通常在二、三、四个音节之间。确定语词拓开的位置应把握三点:看词性、句式;看表达方式,看词语的难易情况。此外需要加以突出、强调的,也可考虑拓开。
三、朗读时应注意文章的整体气势的协调感。如《醉翁亭记》中二十一个“也”字,体现了多种语气色彩,朗读时要能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应与全文整体的平缓、深沉的语调相协调。又如《阿房宫赋》中:“……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焚椒兰也”,语势下抑,“雷霆乍惊”,语调高起上行,表示雷声乍响;“宫车过也”,语调低而压抑;“辘辘远听”,第一个“辘”稍重、稍长,第二个“辘”,轻而短,以示声音由大而小,由近而远;而“杳不知其所之也”应恢复到“焚椒兰也”的语势上。这样就前后关照,协调了整体的语言气势。
四、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朗读时应该强调,相对改要的词语也要注意吐字归音的清晰度,不能一带而过。两者的对比不必象朗读白话文那样鲜明。如朗读“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与乐而乐’乎。”“先”与“后”,“而”字后的“忧”与“乐”可重读,声音可长些,对其它词语可用拓开的方法来清楚地读出。如“其一一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一一天下之乐——而乐’乎。”
五、朗读语助词,可稍带拖音。
文言文中的“夫、也、矣、乎、哉、焉、耳”等语助词,在朗读时,不能象对待白话文中的“了、呢、吗、呀”等处理为轻声,一点而过,而应适当延长其读音,这样才能有效地表现出文言文意蕴深长的内涵。
六、朗读文言文应注意音韵特色。
古人写文章不仅注意炼意,而且也注重炼音。文言文中的排偶句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特色。朗读这些句式要体现出铿镪的音韵。朗读散句,也要注意读出音韵上的特色。如读“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声调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了解了此句音韵上的特点,朗读时注意语音的高低抑扬,就能体现其音韵美。
另外,应注意:朗读文言文应该用普通话朗读,不必拘泥于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