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法之一,指根据游记的特点提出的基本阅读法。游记是一种记载和描叙游览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既可以描绘山川风物、古迹名胜,又可记叙风土人情、经济政治,还可以介绍历史地理,科学文化,取材广泛,行文活泼,笔调生动。阅读一般散文的方法适用于阅读游记。但由于游记“记游”的特点,所以阅读时还应注意:
一、理清游踪。游踪是指作品中记叙的具体游程。记叙游踪的推进和空间位置的变化是游记散文的传统写法。掌握游踪可以了解作者游览的线索,可以看到作者笔下展示的景物画卷,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构思布局。阅读游记一定要牵住这个牛鼻子。
阅读时首先要注意哪些句子是总揽全貌,哪些是分承描绘,如何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介绍景物的。如在《绿》中作者写梅雨潭,先写地形,接着写位置特点,次写背景,然后再细致地、多层次地描写梅雨潭的美景。
其次要把握观察的方位、角度,作者的立脚点是什么,观察点是什么,又是按什么顺序移步换形,将景物全貌呈现于读者之前的。如朱自清在《绿》中写梅雨潭,作者立脚点先在山边,观察点是仰视:立足点后又移至亭边,观察点是平视,……由此从远到近,由低而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展示梅雨潭的美丽景色。
阅读时随着作者的笔触就能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
二、鉴赏风貌。游记往往描写所游之地的风貌,风貌是指访游对象的风物状貌。阅读时掌握风貌即是掌握景物特征。如<天山景物记》中写“雪莲”的那一节文字;
在那天山雪线以上,就可以看见在青凛凛的寒光中挺立着一朵朵玉琢似的雪莲。它习惯于生长在寒环境中,根部扎入岩
隙,汲取着雪水,承受着雪光,蓝洁晶莹,柔静多姿。
仔细分析便可领悟到作者是如何从“莲”的生长地(雪线以上),生长条件(雪水、雪光),外形(玉琢似的),色泽(蓝洁晶莹)、神韵(柔静多姿)诸方面着笔,紧扣“雪”的特征,绘出了雪莲的形与神。阅读时如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自然能领悟文章的妙处。
同时,作者常从五官感知景色,以五官感知描绘景物。读者阅读时也应凭借五官开展想像,才能使自己置身于美景之中。如茅盾的《风景谈》的二、三两节,作者在描绘中就通过五官的感知把有声、有形、有色、有味的画面再现于读者的脑际。只有这样阅读,才有可能生动、具体、亲切地感知作品中内蕴的美。
三、把握游感。游感是指游记中作者反映的情绪与感想。这常是作者的点睛之笔,理解游感是阅读游记的要点。
一方面要理解作者记游的首要任务是给自然景物以艺术的再现。游记是艺术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然景物)结合的产物,是作者对特定的自然风物所作的审美评价,贵在笔锋常带感情,即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读者应该去探“情”解“意”。好的游记必然或隐、或显、或浓、或淡地留下时代的投影。任何自然风物决非永远不变的,时代的车轮必然要在自然风物上留下辙迹。另一方面,由于游记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只有附丽在他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上,才能收到曲传其意,感人至深的效果,因而这类散文多用缘情铺景或即景抒情两种手法创作“意境”,阅读中要注意分析作者的艺术手法,鉴赏其“意境”。
游记散文还有一种情况,名曰记游,实质在于通过记游说道理、发议论。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便是这种游记的典型代表。有人称此为“变体游记”,它用的是“借景议理”或“因景及理”的写法。
总之,游记散文往往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因景出理,托物言情志,正是这景、情、理三者自然融合,这种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的统一,形成了散文的意境,而在阅读中只有深入体味它的意境才能把握文章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