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诗阅读法

诗歌阅读法之一。指根据叙事诗的体裁特点提出的阅读方法。
叙事诗除了具有一般诗歌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其个性,它是用诗的形式来刻划人物、描述故事、反映现实生活,要借助一系列事件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同时。由于“诗人是以全部激情来歌唱一个故事”(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因此,叙事诗中也包含着强烈的抒情成分。
阅读叙事诗,建议采取这样一些基本方法:
一、初读:理清叙事诗的故事情节。
叙事诗一般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暂时不管叙事诗的语言特点和抒情成分等因素,先将它作为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来看待,因为这样有助于我们集中精力把握诗歌叙事的脉络。一个较完整的故事,一般总具备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四个阶段,我们阅读叙事诗时,可用正序阅读方式顺序读去,也可先顾两头——看其开端是怎么一回事,结局又是怎样的,这样我们心中便有了整个故事的首尾,然后再看叙事诗中矛盾冲突最尖锐的地方在哪里,而那个地方往往就是故事的高潮所在;然后再看看,叙事诗中的矛盾冲突是怎样变得尖锐激烈了呢?而这个变化的过程恰恰就是故事的发展阶段。这样一来,我们便将叙事诗的故事情节基本上把握住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古代的长篇叙事诗,往往在诗前有个“序”,细读诗前小序,对于我们理清叙事诗的故事情节也是有帮助的。有的序给我们交代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如《孔雀东南飞》的序;有的序不但给我们交待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而且概述了整个故事的经过,如《琵琶行》的序。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把握叙事诗的故事情节的入手之处。二、细读:分析叙事诗刻划的人物形象。
初步理清叙事诗的故事情节之后,紧接着便应分析叙事诗中刻划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边阅读边思考:叙事诗中的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他(或她)居于矛盾冲突的哪一方?如《王贵与李香香)中的崔二爷是一个顽固与人民为敌的恶霸地主,《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则是沦落江湖的歌女,《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则是为争取婚姻自由而殉情的妇女,《木兰辞》中的花木兰则是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所有这些,都要靠我们在读诗时紧紧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诗句,反复玩味,加深理解。白居易写琵琶女刚开始弹奏时,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初略一看,这两句诗是作者描绘其乐声,但细细一想,唯其“平生不得志”,才有“掩抑”与“思”,实则是琵琶女以其“掩抑”之声传其辛酸之情,理解这点,无疑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地把握琵琶女这个下层歌妓的艺术形象。再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自请遣归时,对焦母说的是“君家妇难为”和“妾不堪驱使”,这些话初看是对自身品行的评价,但我们可以从另一面想想:这些委婉含蓄的语言不正好揭露出焦母的蛮不讲理?从这样的语言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刘兰芝性格外柔内刚的一面。诗人刻划人物,往往不是用单一的方法,仅就描写而言,也往往综合了语言、行动、心理、外貌等多种描写方法,因此,我们在读诗时,也应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外貌等不同方面去把握人物的整体形象。三、复诵;体会叙事诗中的感情,作出评判。
叙事诗作为诗歌,如上所说,有着一般叙事性文章不可比拟的强烈抒情成分。但是,叙事诗中的感情抒发又不同于抒情诗。在叙事诗中,诗人感情的抒发往往是间接的,是融汇在诗人对事件的叙述之中的,因此,我们在阅读叙事诗时,要力求将作者已融汇在事件的叙述之中的感情“提取”出来,然后加以评判:是悲是喜?是哀悼是颂扬?或是悲与喜交集?或是哀悼与颂扬聚合?诗人同情什么?憎恶什么?颂扬的又是什么?这些感情的评判是以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为前提的,但却不是后者可以代替的,如果我们读了一首叙事诗,只知道一个故事,或是几个人物,这就和读一个一般的故事没多大区别了。感情的体会首先靠的是反复朗诵,以求感知诗中蕴含的感情,这是“入”的功夫,但只是朗诵还不行,还应作一定的理性分析,这又是“出”的功夫。(参见“文学鉴赏法”有关条目)我们在阅读《孔雀东南飞时,很自然地会为兰芝的悲剧洒一掬同情之泪,也自然会厌恶焦母、刘兄的丑恶行径,但如仅限于此,我们对诗中感情的体会还是感性的,只有将兰芝的悲剧放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作一番理性的分析,我们才可以认识到这出悲剧的意义在于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作者对兰芝的同情正反映出要求婚姻自主的心声,这样,我们对诗中感情的评判才不是偏颇的。
当然,叙事诗既然是诗的一类,因此,我们在读叙事诗时,也还得注意运用诗歌的一般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