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法之一,指根据武侠小说的基本特征提出的阅读方法。
武侠小说是通俗文学的一种,是小说的一个流派。由于武侠小说作者文学修养,思想意识不一,因此,作品良莠不齐,粗制滥造的作品极多,阅读时要注意选择那些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作品来读。写得较好的武侠小说,有其小说的共性,也是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也要通过性格的刻画和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等手段去塑造典型,正如金庸先生所说:书中的人物,“武功可以事实上不可能,人的性格总应当是可能的”(《神雕侠侣》后记》)。但既言“武侠”,武侠小说又必然有其个性,“有武有侠”便是其独特的个性。因此,我们在阅读武侠小说时,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鉴赏情节。
武侠小说既然要有“武”,其主人公便多是身怀绝技,行踪飘忽的“江湖人物”,文中不乏惊险的打斗场面:武侠小说又要有“侠”,书中主人公,多有“惩强扶弱”,“除暴安良”,“申张正义”的壮举。这导致小说的情节紧张曲折,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这点而言,与“推理小说”相似,而与“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在阅读时,最先吸引住我们的,也就是武侠小说的情节,这也是很自然的。但是,我们却不可仅仅抱着一种“猎奇”的心理去了解它的情节,而应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理清小说的线索,把握情节的推移。什么地方是伏笔,什么地方是照应:什么地方是有助于塑造人物的精彩描写,哪些地方是游离于情节之外,荒诞不羁的“噱头”,我们在阅读时应注意掌握、区别。比如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主要人物就是“天山七剑”,所有的故事情节都围绕着“天山七剑”的恩恩怨怨而展开,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只要紧紧抓住这七个主要人物的矛盾关系,也就把握住了整个小说的主要情节,也就不会被小说的一些精险的打斗场面吸引而忘了整个全书的脉络,而这点正是阅读武侠小说时易犯的毛病。
二、评价情感。
任何小说都要表达人物情感,而武侠小说尤为直接。在武侠小说中,我们看到人的感情,是在一种直接的形式下被表达出来的:恨一个人,就恨到底,一定要取他的性命;爱一个人,也爱到底,愿为之赴汤蹈火。正因为武侠小说中的善与恶,是较为简单地用人的“本性”来衡量,而不是由他遵从的社会规范和约束来衡量,所以青少年读者有时会感到痛快淋漓。这种共鸣现象的产生,是正常的,但却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小说中的侠客们,行“侠”仗“义”,闯荡江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特定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如果我们读后,痛快之余,便处处刻意摹仿,那就有失分寸了。因此,我们在阅读武侠小说时,要注意书中人物的情感所具有的时代性,可以或同情之,或鞭挞之,但切忌不可一味摹仿之。此外,还应注意,有些侠客本身就是恶霸,他们那种“江湖义气”,是建立在个人恩怨基础上的封建意识,更不可取。
三、分析主题。
小说必然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示主题,武侠小说也不例外,因此,我们阅读武侠小说时,除了鉴赏其情节、评价其情感外,还应注意分析其主题。如《三侠五义》,书中的在野侠士们后来都先后成为官府的一员,在“清官”的带领下东征西讨,维护封建统治,“忠君”思想昭然若揭,这便是我们应该批判的;但书中的主要矛盾还是清官、侠士同封建社会的残暴势力的对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免除践踏的愿望,故仍不失为一部“为市井细民写心”的作品,因此,分析其主题时,也不可一棍子打死。至于新派武侠小说,如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等,表现的“侠义”,已剔除了旧派武侠小说中忠君的糟粕,而是一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的行为”(梁羽生语),旧武侠小说中获隘“侠义”思想,已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思想取代,其主题基本上是正确的,我们就该肯定。我们在阅读时,决不能因一些武侠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甚至引人入胜,就对其表现的主题毫无保留地肯定;也不可因为武侠小说的“通俗”,就否认其主题的深刻性。
阅读武侠小说,也应该注意它的人物描写、语言运用等等特点,但主要应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