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法

我国传统的一种阅读方法。指先深入理解读物、领会主旨、产生共鸣,再回到阅读者立场,对读物进行客观评价,以批驳谬误、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法最初是南宋学者陈善提出的。他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也。”陈善对出入法的论述阐明了精读在理解和评价方面的特点。“入”就是由感受内容到领会主旨这一理解过程。读者被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场面所吸引,仿佛身临其境;被作者的精辟的见解、严密的论述、富于哲理性的语言所打动,不禁为之折服。这就是陈善所说的“知入”而“见得亲切”。“出”是在“入”的基础上的对文章的分析、评价。“入”是吸收,“出”则是消化。敢于分析;评价,不拘泥于作者的观点,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就有可能冲破偏见而创新。如果只知“入”而不知“出”,人云亦云,尽信前人所言,不敢越雷池一步,则只能成为书本的奴隶而“死于言下”。“入”而能知“出”,才能分清书本中的精华和糟粕,作出客观的评价,决定取舍,为我所用。这就是陈善所说的“用得通脱”。
运用出入法阅读,必须要善于想象和联想,才可能对作品的内容有深切的感受。如《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林黛玉看了《西厢记》的剧本,听了《牡丹亭》的曲子,“不觉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又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林黛玉对《牡丹亭》、《西厢记》的感受之所以这样细腻,真切,就在于她运用了想象和联想,进入了作品所描绘的境界。
运用出入法阅读,还要注意积极的思维,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学贵于思。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完全对,阅读的目的决不是将书本知识囫囵吞下。即使书本上的知识是真理,那也只是相对真理。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是正确的东西,换一个时间、地点、条件就不一定正确。因此,不应盲从,而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敢于质疑,努力发现其中的问题,对它作客观的评价。知“出”才能“用得通脱”。在阅读中既能善“入”,又能善“出”,就可能产生自己的真知灼见,道前人之所未道,这样,创造性思维就能开放出智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