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为学习某种课程或研究某项问题而参阅有关资料的方法。阅读学认为,阅读的次第并非单纯直线性的顺序,而是一个互为参照的网络。任何一本读物必须要有一本或一批参照读物才能为阅读者所完全读懂。书是互相参照的,读一本书,往往需要有其他书作为先导和准备,因此,需要运用参读法。参读有多种类型,如:读一篇文章时参考另一篇,比较两篇的异同,叫对比型参读;为了证明某个问题,而参阅有关的书叫印证型参读;以文章的作者在其文章后所附的参考资料目录为线索逐篇查阅,再利用新发现的文章作者所附的参考资料目录继续扩大查阅的范围叫导引型参读:在参阅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有必要学习或研究的问题,为研究新的问题又辟另外的参阅途径,这样组成的多方向、多课题的参读叫发散型参读;把同类型的各种书汇聚起来参照阅读叫综合型阅读。
运用参读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宏观上确定参读的范围和方向,编结读物的参照网络。这个网络的编结可从四个方面入手:1.读物的纵贯联系。任何一本读物及其知识内容都是历史地形成的,可从“史”的角度追本溯源。历时长久的经典性著作,总是不断地为人们所阅读、注释、阐发,原作与后人的相关著作有密切关系,参照阅读有利于基本概念的理解。2.读物的横向联系。任何一本读物,都会涉及旁的学科和人物;任何一本读物,它所表述的问题都不是独一无二的,总会有一大批主题与其相似、论点与其相同或迥异的读物同它映照。这些读物互有参考价值。3.读物的深向联系。同一主题、同一观点的各种著作在内容上有深浅的相对差别。阅读内容浅的读物,也可将内容深的作为参考读物;阅读内容深的读物,也可将内容浅的作为参考读物。读物内容的深浅的差别是相对的。4,读物的动态联系。社会是一个动态系统。读物的形式和内容也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同一题材的书在更逾替代,一个作者的书,通过修订再版内容必定有变动,传统的观点可能体现在新的观念的表述之中,阐发新观念的读物也可融合传统的观点,在某个时期不为世人所重的书可能在另一个时期被人们奉为杰作,甚至被看作经典。因此,在编结参读网络时,应保留相当大的宽容度,随时准备容纳新的参照阅读物。(2)从微观上确定可供学习或研究的必要而充分的参读目录。处于参读网络中的书籍,都有参读价值,但由于读者受客观条件、主观能力所限,往往不可能读尽所有的参读资料,因此对参读网络中的读物应有选择,选择的原则是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既必要又充分。确定参读目录可借鉴前人编纂的目录提要著作或自己独立编写。确定参读目录时,一定要留心编进那种历经时代检险的“人间常见书”,即经过时代变迁、社会更嬗为人们长期筛选而留存下来的书,这种书往往可以用来导引阅读比较艰深的书。
(3)阅读参读物要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的资料可通读,有的只需选读;有的应精读,有的只应泛览。常见的读法有三种:快读、浏览、研读。
快读。用于判断这个资料与研究的课题有多大的关系、有多大的价值,决定有无进一步研究的必要。(见本辞典“快读法)。
浏览。参读中的浏览不只是对材料大略地看一下,而是在快读的基础上对材料的进一步处理。如果在浏览中觉得此材料毫无所需,即停止阅读,表示对这份材料处理完毕。
研读。与学习或研究的课题有密切关系的材料必须用研读的方式处理。研读是充分理解材料的内容,从中选取可用的资料,并以此来触发思考,产生创见的一种阅读方式。研读,有时不只看一遍,对一时未能读懂,没能充分理解的,要反复地看,直到把资料包含的意思挖掘出来,完全理解为止。研读的内容有时是全文,有时是其中的某部分。一般说来,最有价值的部分才研读,无关之处或浏览带过,或略而不读。在研读过程中,要注意对读到的内容随时作出分析、评价。
(4)应作好参读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新鲜的论点、见解;有证明力量的论据,阅读过程中因触发而想到的问题,等等。记录的主要方式有三种;成册的笔记本,多用于记录系统性较强,记录量较大的资料,活页本,用于记录提纲,摘录较长的资料,卡片,记录书名、篇名,摘录短材料,记录因触发而产生出来的见解。无论用哪种形式,都要在所写的资料前加上标题,在资料的末尾注明出处,写明书名、作者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数等。有时还要注明该材料藏于哪个图书馆及分类号。期刊中的论文,不但要注明篇名、作者名,还要注明刊名、年度、期数、页数。
参读法又叫参照阅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