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杰精神

明清之际黄宗羲用语。用以指理想人格。受浙东学派事功之学的影响,认为具有豪杰精神的理想人格者,应是善于读书、写文章,懂得经济、政治、军事,能“经纬天地,建功立业”的人才,决不是只知背诵“语录”,“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门下”,空说“为生民立极,为天地立心”之类大话,“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南雷文定·赠编修弁玉吴君墓志铭》)的“醇儒”。认为“从来豪杰之精神,不能无所寓”(《南雷文定·靳熊封诗序》),老、庄之道德,申、韩之刑名,左、迁之史,郑、服之经,韩、欧之文,李、杜之诗,师旷之音声,郭守敬之律历,王实甫、关汉卿之院本,“皆一生之精神所寓也”,如果“豪杰”精神“不得其所寓”,则会发泄而生激烈的挣扎、冲突,使“天地为之动色”。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