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傅山用语。指当时的社会状态。见其所著《礼解》。认为现实社会是“乱世之疮”,必须动手术“劀刮其根”,从根本上医治,而用“礼”治,治表不治本,无益于病。针对当时社会状态提出“礼丧世”、“世丧礼”、“礼与世交相丧”的观点。指出社会在前进,“礼”的内涵也应更新。认为制定“礼”的内涵的原则,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思想的进步。“世儒”所说的“礼”,即封建伦理纲常,形式是为了治世,实质有害于世。主张礼的形式可以利用,而其内容必须随着社会变迁不断更新。通过引申古义,将“礼”释为治理之义,认为对“礼”字的诠释,不是否定“礼”的存在,而是恢复“礼”的“治理”的本义,否定“世儒”所谓的“礼”及其旧礼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