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廷相气本论命题。王廷相在建立他的元气论哲学体系时,较多地吸取了张载的气学思想。张载曾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并进一步提出“太虚即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同上),将有无、虚实统一于气。王廷相将张载的气学思想引入元气论,从有无、虚实的关系上探讨作为宇宙万物之源的元气论的基本特征,进而发展了元气论。认为元气虽为“不可以象求”的太虚,但不是虚无,而是“实有之物”,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天地万物皆由实体之元气而化,“天内外皆气,地中亦气,物虚实皆气。”他在《慎言》中提出:“道体不可言无,生有有无。天地未判,元气混涵,清虚无间,造化之元机也。有虚即有气,虚不离气,气不离虚,无所始,无所终之妙也。”在《雅述》中再次提出:“天地未形,惟有太空,空即太虚,冲然元气。气不离虚,虚不离气,天地日月万形之种,皆备于内,一氤氲萌孽而万有成质矣。是气也者乃太虚固有之物,无所有而来,无所从而去者。今曰‘未见气’,是太虚有无气之时矣。又曰‘气之始’,是气复有所自出矣,其然,岂其然乎?元气之上无物,不可知其所自,故曰太极;不可以象名状,故曰太虚耳。”在天地未形成,元气混涵,清虚不分的状态下,不论是不可知其所至的太极,还是不可以为象的太虚,都是存在于气之中,并不是脱离阴阳二气之外的东西。无象无实体的虚,也是气的一种状态,不是脱离气的实在的“无”。在他看来,根本不存在道家所谓“虚”和佛教所谓“空”。“老氏之所谓虚,其旨本虚无也,非愚以元气为道之本体者,以不可以同论也。”(《答何柏斋造化论》)“以造化本体为‘空’为‘无’,此古今之大谜。”(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