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道公学

明王守仁的学术平等观点。明正德十五年(1520)在罗王论辩中提出。《答罗整庵少宰书》:“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又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道损于己也。”(《传习录》中)此论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如李贽在《藏书》中提出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刘宗周说:“道者天下之达道,学者天下公言。”(《答史子复》)又说,孔孟、程朱、阳明“言之而不足,则后之人又言之”(《答胡嵩诸生》)。黄宗羲说:“道非一家之私。”(《钱启忠墓志铭》)陈确说:“夫道者,千圣百王所共之道,天下万世之所共由共知,而非一人之所得而私也。”(《翠薄山房帖》)均主张学术自由,反对思想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