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欲

简称“欲”。指人的欲望嗜好和物质需求。孟子主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荀子倡节欲:“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荀子·正名》)墨家重苦行,认为“欲恶伤生损寿”(《经说下》)。道家讲无欲,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三章》)。宋明理学把人欲与天理截然对立起来,并演变为“理欲之辨”,主张“存理革欲”。朱熹对欲与人欲有所区别。以为欲是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正当要求,“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人欲则是过分的要求:“饮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王阳明以为,“学圣人”的唯一途径是“去人欲存天理”(《传习录上》)。罗钦顺以为,人欲是正当合理的,“人之有欲,固出于天,盖有必然而不容己,且有当然而不可易者”。只是“恣情纵欲而不知反,斯为恶耳”(《困知论》)。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四书训义》卷二)。戴震提出“理存乎欲”的观点,认为“古圣贤所谓仁义礼智,不求于所谓欲之外”(《孟子字义疏证·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