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之性

宋明理学用语。指由身体形质决定的生理本能、生存本能,主要指人的感性情欲。“天命之性”的对称。北宋张载明确指出:“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正蒙·诚明》)认为“气质之性”是偏驳不善的根源。“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同上)程朱理学加以阐发。程颐指出:“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遗书》卷十九)南宋朱熹认为“天命之性”(“性即理”)和“以理与气相杂”的“气质之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气质之性,固有善恶之不同”(《论语集注·阳货》)。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圣为贤,禀其浊者为愚为不肖。罗钦顺、王廷相、王夫之、颜元、戴震都反对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气质之性”就是“本然之性”。颜元说:“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存性编》)。认为性和气是统一的,都是善的,反对“气质之性”为恶的观点:“人之性命气质,虽各有差等,而具是此善。”(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