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亦称“宋明理学”、“道学”。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宋儒在诠释儒家经典过程中,一反汉儒偏重章句训诂的学风,以讲求儒学经义,探究名理兼谈性命为主,故理学又称“义理之学”。北宋张载说“义理之学,亦须深沈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经学理窟·义理》),意谓理学是具较深的思维理论和较高哲理性的学说。和以往哲学相比,理学具有糅合儒、道、佛三教归一的特点,它以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同时吸收佛学和道教的理论思维,作为补充。宋初名儒孙复、胡瑗、石介大力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宣扬儒家道统说,开宋代以义理解经的风气,有“理学三先生”之称。但理学的实际创始人为北宋周敦颐,奠基者为二程(颢、颐)兄弟,至南宋朱熹始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周敦颐在《太极图·易说》和《易通》中,已经以简洁的语言论述了宇宙生成和万物化生,提出了一切本于“太极”的观点,认为世界是从抽象无形的太极那里派生出来的。其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成为宋代理学的基本范畴。二程提出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的命题,认为世界万物皆从“理”而产生,虽然世界上的具体事物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从“一理”的角度去考察,只能是“万物一体”。朱熹明确指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朱子语类》卷一)理是先天地而存在的,把抽象的“理”提到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为学主“即物穷理”。在朱熹同时有陆九渊一派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他以“发明本心”为宗旨,奠定了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基础。明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良知”、“灵明”为宇宙根源。为学主“致良知”,并强调“知行合一”说。在宋明时期,围绕对“理”的释义分歧,展开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论争。北宋张载视“理”为物质(气)运动规律,说“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正蒙·太和》)。南宋陈亮也明确说“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勉强行道大有功》)。明王廷相说“理根于气,不能独存也”(《横渠理气辩》)。认为“理”是“气”的运动变化的规律,“理”不能离“气”而独存。批评了程、朱学派所主的理本气末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