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韩愈对儒家“道”的内容的规定。为了建立儒家道统说,反对佛教、道教的理论,韩愈对“道”作一界说,认为儒家的“道”是仁存于内,义见于行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原道》)。仁与义是儒家固有用语。佛教、道教皆鄙薄而不取,但都同样以道德为哲学范畴。韩愈以为“道”是包含了存于内的“仁”到见于行的“义”,即从“治心”到“治国平天下”的过程。批评佛、道“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臣其臣,民焉而不事其事”(同上)。因此必以仁、义为定名,方可区别儒家与佛教、道教在“道”的界说上的不同。